何谓健康?

健康等于医院仪器检测结果吗?老祖宗是如何定义健康的?我们能自己检查健康吗?显然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是白叫的,在科技发展的今天,我们往往被表面的科技给蒙蔽了双眼,忘记了老祖宗留下的至宝,只相信眼睛看到的,却不相信身体的感受。

如何保养?

如果问,每个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正确保养健康,健康是每天健康跑步吗?是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吗?我想恐怕不全是,想要保养健康我们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,其次才是找到正确的保养方法,这是经方集存在的意义。

病来病解?

当我们有一天生病时,该怎么办?或许你会说去医院,那么去医院是唯一选择吗?对大多数人来说,恐怕真的是唯一选择。但你来到经方集,那么我希望至少在一些小毛病上,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,甚至一击必中,最起码能正确判断病情发展。

伤寒具体治症:风水

一、此风水非彼风水

中医所讲风水,不是风水先生所讲的风水,但从本质上讲,两者又是一回事,都是讨论的风与水的影响。在这里我们所讲的风水是人体内的风与水,其本质与大自然的风与水是一样的,在学习风水的过程中,就可以借助大自然的风与水来理解。


二、天地之风水

在地球表面,不管是在海面上,还是在陆地上,风有风道,水有水道,在固定的地形气候环境下,其风向、水道,大致上都是固定的!

并且,往往风道的下面,必有水道!风生,则水起!


风生水起也并不能理解成“风吹动水”,仍旧还是“风生水起”,与风卷波澜是两码事,要不然如何解释风如何引动地下之水?


实际上“风水相生”,并不是河海里面专有的现象,在陆地上同样存在,风道之下,必有水道,风在前面吹,水动在后面跟着,这是天地规律。


那么风在地面吹,如何带动地下的水呢?


风把地表的一部分水份吹蒸发走的时候,此处干燥的土壤又会让地下的水分“走”过来,形成一种吸的效果,地表水越蒸发,地下水就越被吸到地表。如果此时地表有植物,一般来说这些植物会比较旺盛,因为不缺水。风吹过又会将树林种子带过来,形成更多林木.

如果河边风大,植物就会猛长,结果“风吹植物猛长”,又会由草木之根,把旁边的水份甚至地下水都给引过来。所以,此时河水并不会因为植物吸水使得河流枯竭,反而因为植物将别处的更多的水吸过来,反而水流越有保障,河水越旺,反之,河边若没有林木,那么河也很容易就枯竭了。护河树,就是这么来的,讲水土保持离不开林木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“风属木”,也是这个原因!


三、人体内之风水

那么回到人体,风又是如何引动人体内的水呢?


现代科学知道,人体内70%都是水,人体皮肤光滑有润泽,也是因为皮肤表面有很多水份,但实际上任何时候,人体皮毛内外,都有水份在动态分布变化。人体有无数毛孔,时刻都在与外界沟通,自然也就会有体内的水份要逸散到外界,同时也与外界天时六气相沟通,外界的风、大气流动,无时无刻不在流动,而风动,吹过皮肤,就会带走一些水份。如果风水吹皮肤,不同部分带走的水份不一样,那么像大自然的风水带走地表水份一样,会导致内里的水被吸收的程度不一样,但人体不同于大地,不均匀的水液变化就有可能变出毛病来,会造成内里的水液体系输布失常,甚至包括血管、毛细血管中的水都有可能动到。


外界的风吹过后,风带走一部分水份的同时,也会带走热量,导致人体皮表会变冷,而内里、旁边的津液过来补位时,遇冷,就会凝结成“寒水——汗水!而汗水,能够排出去的,还好说,若排不出去,那就会积在皮下,堵了三焦水道,造成皮肤压力增大,发热、痒(严重了会起瘾疹)、痛,以及晚上盗汗等等。一边是风吹生寒,凝结的寒水堵塞毛孔、水道;一边是内里附近的津液被抽过来补位,一下子调动太乱,那么就会拥塞不堪,又生“交通堵塞”,这就使得皮表压力变大,压力变大又会导致堵塞的“东西”生热,表上会变热。而“表上热”的时候,又兼津液正在往表上补位,这就使得下面的津液被源源不断地往上抽。


而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内里的“阳”随着津液外逃的过程!这种局面若不能迅速平定,越往后面,人体内的水液秩序就越混乱!


而这些水液调动紊乱、凝结出“寒水”(气化的水为津液,凝结的水,就称寒水),堵塞正常水液运行秩序的那一部分“交通肇事者”——水气、“寒水”,就被仲圣称之为“风水”  

  

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:

image.png


四、风病

“风水”,因风而起,一般开始时都浮在表上,慢慢地,就会引及内里,甚至入侵五脏,这就是所谓的“风邪入体”。


凡“风水”所过之处,一般都会在生水湿的同时,还生热!(毕竟绝大部分的风水都是由津液凝聚过多造成的),所以“风邪”为病,一般有两个基本特征:一是有汗;二是生热。而这个“风水”,到后期几乎就是百病之源。“风为百病之长”的本质原因,也就在这里!


如果人体内的水分,在风吹过动态失衡过程中,连皮肤血管中的水,都动到了的时候,那皮肤就也要跟着受损。


风吹失津,而津血同源,因风生水湿(拥堵的寒水),压迫血脉,如果这种影响逐渐积累得多了,这个影响就会一直深入到骨边去!

而一旦压力积到骨边的时候,那个痛就不是一般的痛,简直要命!这种痛,是根据风生水湿的多少变化,而引起的体内压力变化而变化的

所以那个痛,也不是一直时时刻刻都痛,痛的程度,也是变化的,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,与天地相沟通,这,就是所谓的“风湿关节痛”的本质。风吹水动—>水液输布失常—>血管受牵连—>体内津液流动寒热相遇生寒水—>水积化痰,变成湿—>深入骨边,血管受牵连—>形成风湿关节痛。


也就是说,这一切的源头,都是因为风,而人,不可能活在没风的世界当中,所以从风一影响到人体时,我们就要及时处理,同时时刻要注意避风!


伤寒具体治症:中风


伤寒论太阳伤寒的第1、2条:

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

“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”


 关于搭脉


伤寒论中经常会出现寸关尺等脉的脉象判断,因此需要大至了解下脉象是如何一回事,下图是关于手上搭脉的位置,以作参考。



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

此处发热并不是必选项,可发热亦可不发挺麻烦,但出汗是必选项,如果是中风,一定会出汗,但出汗未必就是中风。


简单来说:太阳病,有汗、怕风,称之为“中风”


最初的表症、风病,在人体津液尚还充足的时候,皮肤只要没问题,那么风吹过后,起了风病,那就一定会发汗,只是不同的人,不同时间,汗多与少不同罢了。汗出之后,体表的水液分布仍然不匀,体表皮肤冷一片热一片,有些位位置水多,皮肤压力就会变大,风再吹过,水液更不平衡,紊乱程度越加严重,皮肤被拉紧则会变得更敏感,也就对外界环境更敏感,也就会怕风。此时还在表面,人体内的水液变化还不太大,血管内的气血流动状况整体比较正常。脉像浮、缓,其所代表的含义,就只是体表有问题,体表的气血压力有点大,所以脉浮而缓。这就叫“中风”。


注意:

此中风与平时我们看到的脑中风的中风是两码事,但都叫中风,则是因为其原因都与风和湿有关。

伤寒论太阳篇的“中风”,是表病,尚只是一点点“风水”的程度,而大家平常讲的“中风”,那个水早已经变成了湿,甚至这个湿已经侵入血脉当中了,水湿挤压了血液的空间,血液就成份不足了,供氧、供头面、四肢的血就严重不足了。这个时候一旦体内气血矛盾暴发,人就会瘫掉,就是大家平常说的“中风瘫痪”。平时所说的中风,其诱因倒是与风无关,反倒与心情有关,以及一急,调动血液一乱,之前因风留着的问题就会暴露,导致脑溢血等问题。当然这些平时所留下来的湿,仍然与“风水”有关,是平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。


处方

了解其原理后,该如何解决,如何开方呢?这就需要用桂枝汤来解。


桂枝汤方:

桂枝三两(去皮,味辛热)芍药三两(味苦酸,微寒)甘草二两(炙,味甘平)生姜三两(切,味辛温)大枣十二枚(掰,味甘温)

(注意,这是伤寒论原文,关于剂量的问题,在前文已说明,不再重复)

“右五味,㕮咀。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,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,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役其间,半日许,令三服尽;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”


注意,这个“㕮”是一个字,念fu,就是用嘴咬的意思。这也说明,当年仲圣所处年代,很多时候是要用牙把药材咬碎了再用的。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的药多为生药,而现代的药多为干药,是很难用嘴来咬碎处理的。


水七升,当时的一升,大概是现在的200ml左右,一两,是现在的15克左右,但实际情况,3g,5g甚至0.3g都有很好的效果。剂量问题还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,并不能一概而论,但方剂中各种药材的比例是不变的。


主方是前三味: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。这三味药:桂枝入心,入少阴,白芍入肝,入厥阴,炙甘草入肺,入太阴,刚好三阴行一圈。


注意这里少阴很关键,少阴是人体以阴制阳的关键,而桂枝入手少阴心,借阴制阳,摧动太阳经运转;其他两个阴经的药,白芍、炙甘草再协同动作,一起推动阴阳重新启动运转。


这里面,桂枝携等量白芍,推动少阴、厥阴向前运转,炙甘草在三阴之中,药量最少,入太阴,主气,轻轻一推,三阴经就运转开了

然后出太阳,将病邪(中风而引起的水液混乱)推出去。


生姜大枣,都是入阳明的后备力量,防守力量,去寒水,和胃气,保津液。


这就是桂枝汤的大致运转过程

 
医:站在外面看里面
  • 全家感染新冠日志
  • 学习中医的意义
  • 针灸:学习笔记
  • 黄帝内经
  • 神农本草经
  • 伤寒
  • 伤寒论:学习笔记
  • 金匮
关于本站 免责声明 浙ICP备14041582号-2 普通人学中医的意义何在?